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年来最受欢迎的教育文章|节日精选回顾第3期

2017-02-01 檩子 小花生网

檩子:今天继续年度盘点,这一期,我们回顾的是这一年来的各种教育文章。


说实话,挑选好的教育文章,一直是檩子觉得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现在的育儿文章,很多时候就跟养生类文章一样,为博眼球,随随便便就轻易下结论,告诉你 “做到 .... 就 ...." 或者,“不做 .... 就 ...",很容易以偏概全。能用充分的事实,严谨的论证,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一个道理说清楚的文章,太太少少了。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好文章,欢迎分享到小花生网(xiaohuasheng.cn),檩子看到推荐后,会联系授权,分享到公众号。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年分享的一些比较受欢迎的文章,大致分为四类:特级名师谈教育、一线老师大白话、别样视角看教育、争议话题,一共21篇。读过的朋友,也许有几篇再读一遍会有不同感受。


点击下面的橘色标题可进入查看当期推送内容


1特级名师谈教育



这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说:退休之后的大反思,让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模范,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老师1962年开始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今年快70岁了,最近退休,对自己漫长的小学教书生涯做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四十多年而悟出的教育之道,语文之道,极其难能可贵。




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一位中国特级教师亲历美国语文课后的思考


曹勇军是南京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今年上半年,曹老师赴美访学,在一所佛罗里达中学亲身体验了一遭美国语文教育、阅读教育。


这篇文章里,曹老师分享了自己对美国语文课堂上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这所学校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读真实的书、完整的书,强调精读、批判和探索。他觉得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把真正的阅读还给学生 ...




这位全国特级教师带着挑毛病的眼光去“视察”美国教育,却发现了我们自己的一个大毛病 …


魏勇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历史老师,全国特级教师。前段时间,他去美国亲身体验了美国四所优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教学。他说本来他是带着“挑毛病”的眼光去看美国教育,没想到挑来挑去,挑出了我们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大毛病:和美国课堂不重“干货知识学习”、不重落实的特点相比,中国课堂相当强调落实,尤其强调基础扎实,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毛病;他说,这个发现让他出了一身冷汗 ... 




这位台湾著名的语文老师说: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


李玉贵是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老师经常来大陆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偶尔会亲自给这里的小学生上几节课。她说: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这里见不得冷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 ...


李老师觉得,也许这里的课堂缺失了一些“聆听”:老师要聆听学生;学生也要学会聆听,不止听老师的,还要听同学的。总之,师生的心态都不要焦急,老师要带着温暖的心去听、去等;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们之间形成“共学关系”,不要形成误解 --- 以为自己的想法要得到老师认可才有存在价值 ...




耶鲁教授:长大后要在这世界游刃有余,小时候不要错过了人文、通识教育和思辨能力训练


陈志武是耶鲁大学的金融学教授,经常写中国经济评论文章。因为自己带学生,也有两个女儿,所以对教育有不少心得。因为人在美国,陈教授说话很直白,觉得中国教育要进步,有些地方应该向美国教育学习。鉴于现在的孩子的确面临一个更扁平的世界,在全球化环境下长大,陈教授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幼儿园就开始训练思维、注重人文和通识教育等 ... 




清华教授:为什么应该培养孩子在体育上的一技之长?


李稻葵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见多识广,常常发表在教育上的见解。这篇文章里,李教授说:体育和竞技对训练孩子的一些重要素质非常重要,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




2一线老师大白话



一位专业教练的“大白话”:孩子学游泳,几岁开始好,多久能学会?


游泳对孩子来说,既是一项可以锻炼到全身的运动,也是一项必要的生存技能。这篇文章的作者易梦觉,是广东珠海的一名游泳教练,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毕业,国家一级运动员、一级裁判员、中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游泳教学9年,对儿童游泳颇有心得。在多年执教经历中,他发现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基本上都围绕在小孩多大可以学游泳、多久能学会等方面。所以在这文章中,梦觉教练集中解答了这些问题,都是“大白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位专业钢琴老师的“大白话”:小孩为什么要学琴,怎么开始学?


美女钢琴老师吴斯如,自幼学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专业,目前在上海、杭州两地教钢琴。吴老师觉得普通家长关于孩子学琴最关心的有七个方面问题:学琴有啥好处?几岁开始好?怎么培养音乐细胞?怎么选购钢琴?学琴有哪些误区,等等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她集中解答了这些问题,她还说,这些是她基于个人经历的看法,希望自己的经验能给大家起到一个参考作用 ...





一位芭蕾舞老师的“大白话”:说说小孩学跳舞的那些事儿 ...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美丽优雅的芭蕾舞老师 Olivia,来和大家说说小孩学舞蹈的那些事儿。Olivia 毕业于英国中央芭蕾舞学院,回国后一直担任专业芭蕾老师,教孩子的经验非常丰富。很多朋友都有让孩子学舞蹈练体型提升气质的想法,但对于学什么、怎么开始学并不十分了解。文章中,Olivia老师很有耐心地为我们解答了这些基础的问题…




一位资深班主任的“大白话”:上小学的孩子该有哪些好习惯?


老师和父母就像圆上的两个点,虽然都是以孩子为圆心,但彼此之间还是缺乏充分的沟通。并且,一个班上少说有30多个孩子,老师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和每个父母深入交流。郭珍是北京一所著名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虽然很年轻,不过已经教了八年书,而且一直在担任小学低中年级的班主任。她希望通过小花生这个平台,和爸爸妈妈们分享自己的一点心得:小学里,我们到底希望孩子们能培养哪些好习惯?




3别样视角看教育



龙永图:从我送外孙女去美国谈谈中国的教育


龙先生曾担任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代表中国主持复关及入世谈判;在国人中,他算是非常懂西方的。最近,他的外孙女儿也去美国留学了。他说:


我原来一直不太同意我们送自己的孩子到美国去接受教育,但我的外孙女去年就到了美国, 那种内在的力量是我们都抗拒不了的。


龙先生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国情讲起,谈了他对中外教育的看法,很坦白,也非常难得...




小孩留学这事儿,今天我们来算算投入产出比 ...


电视剧《小别离》引发了大家对孩子出国问题的讨论。很多读者给我们留言,希望我们能对出国留学这事儿跟进一些更加具体的分析,比如,出国,到底对父母和孩子来说,要付出多少,会得到多少?也就是说算算投入产出比,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指金钱意义上的付出和回报。这篇文章里,我们就来试试给大家算算这笔账 ...




一个孩子运动还是不运动,几年下来状态差蛮远的 ...


这篇文章的作者凌太讲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从小参加各种运动的经历,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比较了北京、香港、美国孩子们的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她说,一个孩子运动还是不运动,几年下来状态差蛮远的。从小坚持运动,不仅让孩子有个好身体,最重要的是,很多东西不用你说教,孩子在体育运动中自己就都学到了。




我不想让我的女儿继续经历现在的 “审美绑架”


去年8月份,23岁的华裔女孩全安琪当选了2016年密歇根州小姐,引发大洋彼岸很多国内网友的大量吐槽 ... “这样的女孩也能当选?” 有网友吐槽“西方人是花木兰式审美”。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不接受女性多元化、个性化的美,这种审美观已经 OUT 了!




从我的耶鲁经历说起,读一所好大学到底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90后帅哥李柘(zhe)远,耶鲁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哈佛商学院读书,还曾在华尔街投资著名银行高盛公司供职两年。这样的履历,是不是光彩照人?这还不够,再看看他的照片,有没有亮瞎眼的感觉?李帅哥一路名校走来,深深感觉受益非常之多,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分享…




看了这四所学校,你就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是啥样啦!


这些学校,有的是全日制的,有的只是一个 Program,但都强调 “独立思考、勤于实践” 这个很朴素的教育理念。虽然这些学校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点远,但它们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方法其实并不复杂,我们未必要照搬,但可以取一些容易落实的点,在家里或课堂上试着去做做。




4争议话题



在上海有七套房的家庭,孩子还要努力读书吗?


如果你有相当于上海七套房以上的资产(也许价值四五千万吧),你会怎么看待孩子的教育,做法上和现在会有什么不同?作者黄征宇拿美国精英家庭的做法来举例子说明:有钱不是全部,“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可以被家族的精神文化传承打破的  ...




读了中国最好的学校,他却说 "对中国教育,我不原谅”!


钟道然,1990年出生的北京人,毕业于神一般存在的北京人大附中;不过在读到大学三年级(人大)时自己退学了。作者本身作为经历过中小学完整教育的过来人,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经历的教育。难得有一个孩子能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想想这些问题,真是挺不错的…




一位中国妈妈的亲历:中国、新加坡、北美的“精英”教育比较 …


这是一位很有能量和资源的妈妈,她带着今年9岁的儿子Arthur辗转上海、新加坡、加拿大,在各个地方都能给她儿子找到“最好”的学校,寻求“精英教育”:先是上海的市重点公立小学,接着是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国际私立小学,然后是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学,现在就读于加拿大公立小学的天才班。


这么“折腾”背后想必有各种职业、家庭的原因;有了这种经历,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基于个人体验做一些不同教育体制间的比较,对其他人或许有一些参考价值。




沉沦还是逆袭?家庭出身遗传的秘密


关于家庭富裕程度和孩子教育关系的文章,这两年大家也都看多了。这篇文章来自美国一流大学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表面上孩子的成长反映了父母在金钱和学历上的比拼,而实质上对孩子影响巨大的其实是父母的自控能力、学习能力和耐心程度;富裕的暴躁家长,远比不上清苦的耐心家长  ...




为什么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


这篇文章是一位国外心理治疗师写的,现在看看,还是觉得很有可探讨性。在教育这事儿上,父母对孩子,在过于关护和忽视之间,拿捏当中的那个度是很重要的。这需要爱,也需要很大的智慧 ....



相关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

订阅小花生

每日更新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周三:前卫的阅读和学习资源

周四: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实践

周五:打开眼界的电影和纪录片

周六:美好生活画报

周日:引发争议、带来思考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